【校园之星】我不是最好的 但一定要努力做得比昨天的我更好
我是成欣然,来自创新实验学院生物技术基地班2012级2班。在三年多的大学生活中,我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对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社会真诚奉献、不计名利;对科学实验认真钻研、永不言弃。拥有着这份热情,我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在班级中尽职尽责,在实验研究中勇于创新、不断进取,更在社会实践中奉献自我。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绝不想平庸”,这句话伴随着我在忙碌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中,一路学习,一路探索,不停收获,收获知识,收获技能,收获做人的美德与修养。在人才济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中,我始终信守着“我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努力做得比昨天的我更好”的青春箴言。我时刻以一名优秀大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全面发展,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
2014年的暑假,我开始了自己的小课题:研究RSP3基因在神经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那年暑假,仅仅构建RSP3超表达载体就花费了我将近一个暑假时间,基本上每天七点多我就要从北校出发前往南校实验室,晚上九点左右回宿舍,中午累了只能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那个暑假我喝完了一大包咖啡,导致现在咖啡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提神作用了,可能是我体内已经有了“抗体”吧。接着使用子宫内电击转染技术在体内验证。实验室条件有限,自身技术不过关,小鼠流产、死亡,取到电转后的大脑没有荧光成为阻碍我实验前进的重要因素。在大家的帮助下,2014年末,我们完成了部分实验,同时我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小鼠RSP3基因序列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并在2015年正式刊发于《动物医学进展》,同年我荣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三届本科生创新创业论坛二等奖。
现在想想,2013年9月,我进入我校“后稷学者”特聘教授动物医学院赵善廷教授实验室开始科研知识的学习与科研实验的训练。从刷鼠笼,打扫卫生,到提质粒,构建载体、western blot,子宫内电击转染、鸡胚原位电转技术,一步步地跟着师兄师姐步入了正式科研生活的轨道。现在的这些结果也许就是我那一年多最好的回报吧。
2015年,我开始了“挑战杯”的征程。从开始崇敬挑战杯中获奖的人,到现在自己也加入到这个群体中,心中有种莫名的激动。为了完善课题内容,增加深度,我把最开始的小鼠RSP3基因序列分析及其亚细胞定位拓展至研究其在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便放弃了寒假的休息时间,和小组成员们、师兄师姐们一起讨论,一起完成。腊月二十六,我回家的前一晚,抬头发现整栋宿舍楼,亮灯的不到五个宿舍。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害怕过,因为每次都是累到回到宿舍倒头就睡。正月初五,坐着火车来到学校,此时偌大的校园,依旧人烟稀少,我基本是在实验室中泡面度过开学前几天的。付出终会有回报,我们完成该项目的其他内容,我完成论文《RSP3亚细胞定位及其在小鼠大脑皮层发育中的功能研究》,此项目荣获第十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同年11月我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终审赛现场问辩,并取得了全国三等奖的成绩。
2014年、2015年是我的丰收年,一份份荣誉接肘而来,一个个光环如约而至。而这些辉煌的背后,有着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流下的诸多泪水与汗水,无数个舍弃周末奔波于南北校的日子,数不清个在舍友酣睡之时才回到宿舍的夜晚。无法得到高浓度的质粒,做完手术的小鼠一次次流产或者死亡,让原本看起来只需要两个月时间的实验足足做了六个多月,这期间我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我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你为了科研而来,那么科研将教会你如何去做科研的道理。”
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锻炼,每一次荣誉亦是一种肯定。挑战杯决赛中,我见识了很多顶尖级的优秀大学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回首过去,我是硕果累累;放眼未来,我依旧任重道远。我不会忘记,曾经有一位优秀的师兄告诉我:在科研的道路上,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理想去追求创新!因为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但一定要努力做得比昨天的我更好!”
编辑:王婷
终审:0